「我們難以估計究竟有多少非洲患者因假藥而喪命。」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的全球衛生專家加列特(Laurie Garett)表示,「但中國在假藥輸出的問題上,確實扮演著相當要命的負面角色。」
由於非洲各國的監管體系多未妥善組織,對於山寨藥品的管控也更是漏洞百出。以非洲第一大國—奈及利亞為例,市面上64%的抗瘧疾藥物都是山寨藥物,而烏干達、坦桑尼亞等疫情重區也都有嚴重的假藥問題。而作為藥品進口的第一大國,中國輸入的藥物品質,自然也受到嚴重的考驗與挑戰。
「只要把藥品樣本寄到中國,對方就能山寨出上千顆盜版成品。」烏干達藥品管理局的調查員納哈米亞(David Nahamya)表示,根據烏國國內過往的查緝案例,絕大多數的盜版藥物都來自中國,而東亞崛起的全球工廠也正以風林火山之勢,搶攻全球每年750億美元的藥品山寨市場。「他們真的什麼都能山寨!」納哈比亞說。
「假藥不但讓病患白白送命,更會帶來其他嚴重問題。」全球瘧疾抵抗網(Wwarn)主席懷特(Nick White)指出,中國製的廉價假藥不僅療效有限,半吊子的藥性更可能加強瘧疾病毒的抗藥性,增添疫情的致命風險與突變可能,「這些風險因子被國際社會長期忽略,等到事情嚴重了、難以收拾了,我們才認知到眼前的危機是多麼的可怕。」懷特說。
而嚴重的山寨效應也讓國際社會提高警覺,甚至中國政府也發現了山寨藥物對國家形象的負面影響,並自今年開始大舉展開掃蕩,8月份更一舉逮捕2千多名不肖廠商,為打擊藥物的盜版亂像祭出重手。
「但打擊山寨藥品可不是單一組織能辦到的任務。」WHO的專案官員科普(Sabine Kopp)就指出,短期的掃蕩動作仍是治標不治本,「我們需要國際合作,為藥物監管整合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統一口徑,才是解決眼前山寨亂象的唯一出路。」科普說。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