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輪迴 巴勒斯坦的聯合國「國家承認」

藉由29日聯合國大會的背書,巴勒斯坦終於將建國了!在29日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中,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將提出資格升級案,並由現在「非成員觀察實體」,升等為如教廷資格一般的「非成員觀察國」。而在獲得中英法俄等強權支持後,巴勒斯坦的「建國升等案」也預計將輕鬆通過聯合國大會3分之2的審核門檻,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踏出重要的一大步。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主席阿巴斯將在29日迎來關鍵一戰,藉由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提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將尋求「建國升等」,由現有「非成員觀察實體」(Non-member Observer Entities)提升為「非成員觀察國」(Non-member Observer State)。換句話說,藉由29號的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將被聯合國正式承認為一個存在的「國家」。

而考慮到國際間的政治氣氛,阿巴斯可望於29日的表決中,在193個成員國中取得150席以上的同意投票,正式地取得聯合國「國家地位」的承認。而也由於阿巴斯的特意選擇,1129日提案日當天也正好是1947年聯合國通過以巴分治案的65週年紀念日時過境遷,巴人尋求重回家園的夢想,也將在65個寒暑後再度進入新的政治階段。
圖片來源︰《衛報》;全球共有132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的存在。
前進一大步

「對巴勒斯坦人而言,這將是重要的一大步。」阿巴斯表示,雖然取得聯合國的國家承認,並不會一夕改變巴人現實中的艱難處境,「但取得國際承認,將對巴人和平的獨立起到重要的影響!」他說。

巴勒斯坦在1974年得到聯合國觀察員的地位,當時在阿拉伯聯盟的強力支持下,由已故巴人領袖阿拉法特所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成為「居住在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隨後,再隨國際情勢而逐步升級,在1988年成為「巴勒斯坦與巴人代表」,10年後也再以巴人自治政府的「政治實體」為名,提升成如今的「觀察實體」代表。
阿巴斯
近年來,巴人自治政府一直尋求以正式成員身分加入聯合國,但由於正式成員的入會手續需要安理會的通過,在美國否決的威脅與國際現實的壓力下,阿巴斯的闖關不但失敗,同時在海內外也重挫了自己的聲望。

也鑒於去年的失敗,阿巴斯今年的提案也選擇了歐盟先前提出的「教廷方案」─暫緩正式資格入會申請,而採用非成員國的方式加入聯合國大會。這種折衷作法不但能幫助巴人得到「建國的法理承認」,同時也不會傷害以色列在國際間的主權聲明,對雙方而言都是各退一步的和緩做法。

雖然觀察國的身分不能讓巴勒斯坦在聯合國提出議案,但卻能在大會上得到討論與發言權,同時也大幅增加加入其他國際組織的可能性與機會,對巴人的國際承認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

同時,相比於正式資格的取得,觀察國的升級手續也相對直接,不但略過安理會的審核,避開了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封殺,同時更可直接經由聯合國大會進行提案表決,並在取得3分之2的成員同意後,即可生效。
而除了在國際間得到國家主權的法理承認,對於巴人而言,聯合國的動作也不單是鼓舞士氣之用,同時也對巴人國際地位有相當重要的提升。

除了能得到在聯合國大會的發言與討論權力外,這次的國家承認,也讓其他國際組織為巴勒斯坦的加入開啟了大門。例如聯合國文教組織就在去年底承認巴國的成員地位,而巴勒斯坦也能在聯合國大會之後,更積極地尋求加入其他組織的機會,像是聯合國發展計畫、聯合國兒福組織等,巴人藉由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為國家爭取更多的福利與資源,改善國際的處境與地位。
取得司法的保障?

同時,聯合國的承認,也讓巴人得到了進入國際司法系統的入場券,為以巴問題的解決增添更多籌碼。但對於以色列而言,巴勒斯坦的「建國」,恐也將讓以國陷入麻煩的國際訴訟之中。

台拉維夫政府擔心,巴勒斯坦會挾著國際的支持,一舉將以巴衝突的種種問題提到國際刑事法庭ICC,甚至以「戰爭罪」的訴訟來造成以色列的外交難堪,也會影響以色列軍方的自衛權力。

過去的以巴衝突中,殺紅了眼的以巴雙方,其所採用的軍事手段時常造成大批平民的死傷。以2008年的加薩戰爭為例,三週的攻擊中,以軍的轟炸就造成1,400名巴人罹難,而絕大多數的死傷也都是與戰爭無關的一般民眾。也因此,國際同情團體也多以「戰爭罪」指控以色列違反武裝衝突法,蓄意對平民發動攻擊。
痛失愛子的BBC記者馬夏拉威( Jihad Masharawi )
 同時以色列當局也擔心,巴人會將以巴之間的領土問題呈交國際法庭ICJ,為兩國的糾紛引進外力干涉例如約旦河西岸的屯墾區問題,就有著相當複雜的政治與法律爭議。

歐美國家也擔心,引進國際仲裁雖能平衡以巴之間失衡的政治角力,但同時也可能會加重以色列的國際孤立感,觸動以國極右派對國家主權的敏感神經,甚至採取不合作的激烈反應,斷送雙方理性的互動,也反可能讓以巴關係更陷入惡化的死結窘境。

因此在聯合國大會之前,美國與歐洲國家或明或暗地也大力呼籲,希望巴人政府能「擔保」、「甚至簽下切結書」,保證以巴問題不會被牽扯入國際司法的訴訟體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更在1121日與巴人主席阿巴斯的會面中,私下施壓,要巴勒斯坦對國際訴訟「死心」並且「連想都不用想」。
但另一方面,國際司法系統至今仍相當不成熟,而以色列甚至拒絕簽下互動公約。以ICC為例,自2002年成立至今,該系統直到今年7月份才成功起訴剛果的軍閥盧班加(Thomas Lubanga),成為組織10年第一起定罪案例。

也因效率不彰且缺乏國際配合,過去ICC所發布的通緝命令多難超越文字意義,像是涉嫌戰爭罪的蘇丹強人總統巴席爾(Omar al-Bashir),就更是「逍遙法外」的最佳案例

正因司法體系的不穩當,就算巴勒斯坦採取國際訴訟,具體的效果可能也相當有限。
蘇丹強人巴席爾就是讓ICC最難堪的案主。
 內部政治的需求

回到內部政治的互動上,近兩年來,阿巴斯的聲勢持續下滑,除了影響法塔組織在巴人政治中的領導地位外,政治曝光度的減低也導致了西岸經濟的嚴重衰退由於缺乏建設與基礎發展,約旦河西岸的產業結構除了依賴輸往以色列的「勞動交易」外,阿拉伯各國的捐款,也仍是拉馬拉政府預算的重要來源。

不過在阿拉伯之春後,隨著各國局勢的改變,來自海灣各國的資金也被分往突尼西亞、利比亞、甚至敘利亞等「一級舞台」;巴勒斯坦政治的核心與焦點,也更隨多次以巴衝突以及政治事件,隨之轉向_邊的加薩走廊。

也因此,IMF2012的地區報告中,就明確指出「來自海灣的金援縮水」是約旦河西岸經濟明顯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為了扭轉這種「被時代遺忘」的殘酷現實,阿巴斯政府也更需要一次「政治表演」,吸引各國金主之外,也另外有對內部叫陣的意思。
近期以巴和平談判的進程停滯,也讓巴人內部的溫和派感到壓力。為避免絕望衍生的暴力反擊成為巴人的唯一選項,這次的國際承認也被溫和派認為是「中和巴人激進力量的唯一解答」。

「國際社會必須用行動說服巴人,證明外交的和平手段才是以巴問題的真正解答。」阿巴斯指出,巴勒斯坦需要國際的政治支持,否則溫和派的巴人政府勢必也將流失民眾的信任,迫使巴勒斯坦的獨立運動更朝武裝反抗的無奈選項靠攏。
 以色列的假威脅

然而巴勒斯坦在國際舞台上的發光,讓對等的以色列政府也相當尷尬。

「自治政府在聯合國的舉動,甚至比哈瑪斯的火箭攻擊更具威脅!」以色列財政部長斯坦尼茲(Yuval Steinitz)25日就語出威脅,揚言凍結巴人在以色列的資金,切斷巴人政府的經濟命脈作為報復。同時,激進派的以色列外長李柏曼(Avigdor Lieberman)日前也表示「不惜撕毀《奧斯陸和平協議》,並推翻阿巴斯政府」作為對巴人「建國」的反擊。
斯坦尼茲
不過以色列當局雖態度強硬,但現實中,29日的建國案卻早已勢不可擋。考慮到以色列的大選將至,官方的強烈語氣,自然也有國內選情的考量。

外長李柏曼就在28日,聯國大會的前夕改口表示「不會對巴勒斯坦的外交動作做出負面反應。」專家認為,以色列相當清楚撕毀《奧斯陸協議》的毀滅性後果,同時對於以巴的和平進程,以方也仍需要國際的助力,以及巴人溫和派的政治配合。

29日有什麼大事?週中的足球聯賽吧。」對於聯合國方面的狀況,李伯曼漫不經心的表示,外交部內部表示,納坦雅胡政府已經接受了巴勒斯坦「聯合國建國的事實」,並在幾經討論後,決定「盡可能保持低調」的國際政策,讓海內外的政治衝擊壓制在最低下限。
李柏曼
歐盟立場不變

另一方面,許多人也認為歐盟今年對巴人的「建國」態度轉變備感意外。但阿巴斯這次提出的「教廷方案」,其實就是去年歐盟外長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的主張,一來能讓巴人溫和派得到鼓勵,二來也能作為催促以色列重啟「具體和談」的動機。

同時,非成員觀察國的身分,也不會劇烈地影響以巴之間的國際平衡,對於歐盟而言有利而無弊。在大勢所趨的狀況下,歐洲各國的順水推舟,更能買個政治人情給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各國。種種考量之下,歐盟態度的和緩,也就不那麼地令人感到意外。
阿什頓
而幾經65年波折後,巴勒斯坦人也將重新藉著聯合國的背書,而又擁有一個「法理意義上的國家」,但在短期的政治收獲之外,巴人重建家國的路,也仍遙不可及而相當漫長。



4 則留言:

  1. 另外附上同事對台灣外交部的訪問節錄︰

    "外交部官員對此表示,巴勒斯坦與台灣的情況不同,巴勒斯坦在全球已獲132個國家的承認,但是台灣只有23個邦交國,無法在聯合國大會中得到充足的票數通過;另外,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申請地位的提升,並不是為了「參與」國際事務,而是為了因應中東局勢,提升與以色列的談判地位。

    台灣申請加入聯合國,是為了「實質參與」國際事務,目的在尋求國家發展,促進人民福址,有「務實的功能」,外交部表示,台灣已經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最高權利機構-世界衛生大會,另外也在極力爭取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回覆刪除
  2. 「隨之轉向東邊的加薩走廊。」應該是指「西邊」的加薩走廊?

    的確入聯對阿巴斯個人形象加分不少。不過幾日前ICG的報告中,已經暗指阿巴斯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巴勒斯坦議題,已經被以色列與哈馬斯所邊緣化。

    只是很好奇中華民國(台灣)政府對巴勒斯坦入聯立場到底為何?還是要聽從美國老大哥的指示?相當耐人尋味。
    (1947年的聯合國分治方案,當時仍控制中國的國民政府,投下棄權票,也許仍可以從外交部檔案中找到棄權的原因。)

    未來巴勒斯坦走向和平的道路還很漫長,至今在海外的500萬巴勒斯坦難民後代,也許會因為這個入聯動作,從此被排除在外,因為現在的巴勒斯坦國僅限於西岸與加薩,而非過去的巴勒斯坦。不知道阿巴斯要如何為這些海外巴勒斯坦人交代?

    不好意思 如果有留言不適當之處 請多見諒

    回覆刪除
  3. 不會啊 謝謝你的意見交流 以更正謝謝你

    我想到其實也是Gershon Baskin上週訪問中的話,那是他針對Ahmed Jabari被刺殺後的發言之一︰
    "我不是哈馬斯的支持者,別誤會…近年來Mashal、Haniyeh這些領袖的確因為政治需要變得務實,但這都是環境被動使然,以巴和解並不是他們的目標…因為政治需求,關於巴人回歸(難民)的問題他們毫不退讓,這就讓以色列沒啥好談的了…"

    就政治現實而言,這好像就仍是個死結。

    但我的另一個問題是,其實500萬難民中扣掉加薩和西岸,敘約黎埃大概供計300-310萬名巴人難民上下,有可能直接讓他們安置回西岸或加薩嗎?(假設經濟的支援的話,生活空間是可以支撐的嗎?)

    UN1947年那時說不定只是單純中華民國的大使沒接上而已,粗略地看一下大使列表,好像蔣廷黻和郭泰祺那時正好在交接,說不定就因而缺席也不一定。哈不了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提供兩個連結參考

      1.A real state means real work by Edward Said (寫於1998年 批評當時阿拉法特預計宣布建國的聲明)
      http://weekly.ahram.org.eg/1998/397/op1.htm

      2.Reframing Palestinian Return: A New Al-Shabaka Policy Circle (從去殖民化角度分析回歸權問題)
      http://www.al-shabaka.org/reframing-palestinian-return-new-al-shabaka-policy

      刪除